“活动主旨:
贯彻落实《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2年工作要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要求,推动我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鼓励青年教师在学院相关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分享:
三等奖:
《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以<医学物理学>为例》——陈坤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思政建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为例》——王正兴
《我与教育共成长》——贾磊
作者简介:
陈坤,男,硕士,讲师。2011年4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获硕士学位。2011年7月至今,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智能医学工程学院担任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医学物理学》教育、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完成2项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的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应用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厅鉴定1项,参编著作2部,参与申报专利2项,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多媒体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育人箴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快快乐乐生活。
王正兴,讲师,医学仪器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专职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主讲课程《生物医学传感器》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参与省部级项目一项,主持及参与地厅级教改项目多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各类竞赛。
贾磊,讲师,智能医学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持并参与多项校级以上课题。
育人箴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品展示:
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以《医学物理学》为例
陈坤
摘要:为迎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总体要求与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立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需求,以深入挖掘“互联网+课程思政”体系优势为主要手段,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形成以“互联网+”融合“课程思政+专业知识教育”多维融合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维基础;构建了多维课程教学体系;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背景,优化了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思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理论框架;探索了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互联网+;多维融合
一、引言
教育部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1]。
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教育育人视角分析,个体的才智、理性、能力、品格的发展要素与高等教育的实施模式密切关联[2]。
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课程建设为目标,分析学生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教育结合课程思政方面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认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梳理、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缺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入手,结合大学专业基础课的特点,研究对策办法,制定措施,反复实践论证,最终摸索构建适合大学专业课教学且能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融合专业知识、互联网、课程思政、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背景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2020 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课程为实践范例展开研究。
(二)背景分析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必受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深刻影响,需及时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又因“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大学生对信息获取广而多,但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自我控制力弱,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基于此,重塑“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让互联网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辟各种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手段的新型授课形式,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当下互联网+课程思政”融合方面主要存在“四化”问题严重;思维培养偏移时代特点;“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多维路径有待开辟等问题。
三、研究内容
(一)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高质量,因势利导,构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
1. 融合互联网教学平台
把传统课堂的转移至线上,诸如雨课堂平台、腾讯QQ群课堂平台,优慕课平台、中国MOOC平台、微信公众平台,论坛,微博等社交软件,如图1所示,利用网络课堂中的课件模块、微课模块、在线作业模块、测试模块、形成性评价模块等同步开展预习、学习、答疑、测评。
图1 多维融合性课程授课平台
2. 教学流程设计思路
课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融合的课前预习资料,课前预习思考题,课中的教学资料,课中的核心知识点微课,课后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自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相融合,如图2所示,不仅可拓宽学习空间,亦可解除时间束缚,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探讨。建立“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仅互动性强,而且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摆脱空间+时间的双重束缚,对于本就学业繁重、的医学类学生可谓一举数得。能够较好的实现互联网+传统教学优势的融合,及时追踪、反馈、调整,可增强教学实效,为物理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成功基础。
图2 互联网教学模式课前师生准备阶段工作图
(二)适应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跨界融合,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教育发展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是贯穿整个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核心性工作,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价值和作用。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高度整合和系统渗透。在“互联网+”平台上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学做到系统融合和有机交叉,将德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思想政治能力和素质。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基础上,实施物理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的策略,课前:按照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精心设计,不能空洞喊口号,更不能生搬硬套,硬入案例;课中:从复习、导入、讲授、讨论、小结、实验、作业各环节找准切入点,学中做,做中学,力求入脑入心;课后:聚焦学生为中心,立足有意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求知欲与获得感。
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潜移默化,科技强国教育的渗透、爱国情操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提升、工匠意识、协作意识的挖掘。
1. 线下融合
根据医学物理学课程包括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如验证、基本概念、逻辑规则、还原论等科学思想,数学、建模、调制、对应等原理,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思想精髓,如表1所示。比如,在动力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可将动量定理与质量互变规律结合,揭示学习和效果之间质量互变关系,将科技进步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的构造和几次航行测试视频,展示我国自主研制的主动合成孔径声呐分辨力高达 2.5cm×5cm的海试图像,其中包含机械波、声学、光学、电磁学等重要物理知识,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物理强才能国强”,渗透科技强国,培养工匠精神、协作意识。结合新冠肺疫情引入话题,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做“正功”,很快遏制住了病毒的肆虐,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做“负功”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2. 线上融合
诸如此类详细提炼医学物理学思政元素,找到互联网+、课程思政跨界融合的契合点,如表2所示。坚持课程思政做到学生能够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四条基本原则。形成条理清晰的物理知识体系,以期达到提升大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表2所示。
表1 课程思政培育目标梳理
物理知识点提炼 | 培养主题目标 | 育人目标 |
动量定理 | 质量互变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
质点模型 |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 分清主次,辩证思维 |
牛顿定律 | 知行合一 | 掌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
机械波声呐 | 科技强国 | 蛟龙号发展,树立科技强国思维,文化自信 |
科学家简介 | 独立自主、用于创新 | 以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独立创新,勇于探索。 |
功能原理 | 民族自豪 |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探讨社会制度优势 |
电子发现 | 批判思辨 | 提高科学素养;提高批判性思辨能力 |
库仑定律 | 民族自豪 | 华为 5G、6G 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 |
电场强度 | 大局意识 | 明白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
电流磁效应 | 人文精神 | 奥斯特的辉煌人生,学习科学精神 |
磁现象 | 中国文化 | 了解中国文化,加强文化底蕴 |
安培环路 | 人文精神 | 安培探究实验的艰辛历程,学习敬业精神 |
电磁感应 | 敬业和创新 | 以发现过程,培养学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
楞次定律 | 文化自信 | 以楞次定律,了解中国文化之抑强扶弱 |
交流电 | 家国情怀 | 交流电产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
电磁波 | 民族自豪 | 了解科技进步成果,培养民族自豪自信 |
波粒二象性 | 辩证统一 | 理解辩证统一,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
光的衍射 | 诚信、敬业 | 了解全息防伪,形成”诚信、敬业”的态度 |
气体压强 | 家国情怀 | 形成家国情怀、团结互助、工匠精神 |
熵公式 | 全球意识 | 培养全球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表2 课程思政线上融合单元设置
使用平台 | 发布内容 | 学习目标 |
雨课堂 | 学习任务单、预习PPT、上节知识回顾 | 温故知新 |
优慕课平台 | 文化与思维 | 引导医学生增强职业责任感,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
本章重难点内容发布 | 牢固专业知识基础 | |
知识拓展(科技兴国、大国重器、历史人物、知识应用)图片、链接、视频、电影片段等 | 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
章节自测题 | 有利于形成学生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 | |
实验理论知识微课程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
实验操作微课程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
腾讯课堂 | 实验难点突破线上授课 | 剖析实验理论难点,提供参考性意见,提高实验课效率 |
实验报告范例 | 学习新进,争当先进 | |
QQ课程交流群 | 讨论话题板块 | 师生形成教学反思与提升 |
问卷调查 | 分析总结 | |
心得体会 | 表达自我,倡导多元化思维模式发展 |
(三)适应高等教育教学路径的高质量,推陈出新,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视域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医学物理学授课专业主要为临床、影像、康复、智能医学、检验、医管专业,专业知识需求的不同要求我们根据专业知识矩阵,制定多层次、多级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导向的知识引入,创设物理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意识的切入点, 可以是小故事、小视频、美图,也可以是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演示实验, 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活动和体验, 或者是学生的创新成果展示,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鼓励学生通过质疑-辩论-释疑的手段增强自信。在此过程中可以用比较的方法, 正向、逆向、联想、假设 、求异、批判等思维方法, 生疑发问、穷根究底。课堂教学可采用PBL、OBE、CDIO、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着重体现教和学两方面的探索性。
同时结合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日益发展的高科技相适应。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分析,通过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通过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也可以通过项目式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深化实验改革,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 将测量性实验变为设计性实验, 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图3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课堂流程图
图4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课后流程图
(四)适应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质量,建立与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增加与物理思维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测评。引入开放性题型,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理论课堂上主要根据线上预习的反馈情况做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根据重难点内容设置线上作业、线上讨论、线上项目、线上论文等,如图4所示。并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做教学反思,并把上述部分的成绩做加权求和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权重比例设置视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值,比如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实验课程,便可适当增加权重值,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由于已有部分实验成绩,且实验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则设置形成性评价权重值时可酌情减少,以示公平。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差异,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结课后,不定时设置访谈、问卷调查等,以探查被试的真实想法为目的.同时形成性测评以学生物理学习过程的表现为测评期间,其测评结果更能反应学生的真实状态,更有利于测查学生物理 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如图5所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物理观念的测评,并将中学物理教学从以物理知识为主 的教学提升至物理观念教学的高度.
图5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组成图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研究方法
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程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方式和策略;以《医学物理学》课程为实践范例,展开“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为实践范例,验证新教学模式可行性;根据实践结果,反思线上线下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调整高质量发展阶段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案; 基于本课题的研究进展,积极总结相关经验,并做推广与应用,如图6所示。
图6 研究方法与实施路线图
(二)评价机制
1. 背景评价
分析医学物理学在线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混合式教学环境,判断在线课程是否打破了传统教学课程的时空限制,为许多已经工作或是想要提升自己学历的人提高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混合式教学是否环境良好,是一种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模式。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是否有必要,其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是否有着可行性较强的背景支撑。
图7 基于CIPP评估模式下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评估体系流程图
2. 投入评价:对课程方案中的内容、结构资源的评估课程内容是否丰富,是否给了学生广阔的选择空间并且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课程结构方面,采用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是否尊重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的个性特征,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时间;投入阶段依然是否存在问题。
3. 过程评价:通过互联网对课程实施过程从头到尾进行跟踪与记录,将学生的参与过程、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线下辅导的过程记录下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信息化,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整合,从而获取到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全方位信息,从评估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中是否存在的问题,为混合式教学评估体系的修正提供依据。
4. 结果评价:基于前三个环节评价的基础上,对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实施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与学生间互评、老师评价以及书面或线上测试等多种形式对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评价的内容不能局限于分数,要拓宽课程评价内容的范围与深度,对评价对象进行科学的评估。
(2)研究反思
在重视课堂教学、创新高等教育过程中,重视运用混合式教学,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开展多维融合模式课堂教学,打造良好的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分反馈机制有待有待完善与改进。
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教师引领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自主研习知识,促进对课程知识信息的认知与理解的过程中势必在课件、微课制作过程中缺乏专业手段和时间。
依托于互联网+教学,推进专业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推进网络与实践、实验、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衔接方面有待提高。
五、结论
实现了课程线上线下+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方式,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物理创新思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教学效果。
构建了基于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自评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提升育人效果为目的的评价方式,便于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增进感情,同时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把控,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发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
在“互联网+”平台上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学做到系统融合和有机交叉,将德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形成优势互补,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正确的思想政治能力和素质。
制定多层次、多级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特色,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6-1)[2020-11-18].
[2] 陈玲玲.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1):5-7..
[3]刘婧靖,王晓娟,龙双双,侯三英,肖锡林,刘慧君.工科基础课程思政改革的难点和重要性探究[J].广州化工,2021,49(05):190-192.
[4] 张伟.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N].山东教育,2021,01.
[5]王凤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4):93-94+103.
[6] 马云鹏,张春丽.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128-132.
[8]王高.物理核心素养培养浅探[J].物理教师,2016,37(12):15-19.
[9]李鑫伟.“互联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01):63-66.
[10]张凤琴,林晓珑,王逍.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物理,2017,36(03):36-39.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课程思政建中的探索与实践--以“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为例
王正兴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生物医学传感器》课程是医学仪器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共6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36学时。课程适用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在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教学元素,将中医诊断的方法—望闻问切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精粹--中医的传承与推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与精神传承;学习“医圣”张仲景及河南中医的地位,培养河南地域情怀,感恩家乡;并进一步与当下的新冠疫情相结合,学习我国的“动态清零”“人民至上”的防疫原则,让学生及时关注防疫政策,做好防护,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民情的情怀。
本案例在内容设计上构成“双闭环”教学,专业知识完整自成“闭环”,思政元素自成系列构成“闭环”。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过程中,不可牵强附和、生搬硬套,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将贴切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无缝衔接,实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本案例所涉及的思政案例是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系列的传承与推广,该案例并非单一的思政元素,而是自成系列,对思政及专业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逻辑性和完整性。该案例系列所对应的章节及思政融合点如表1所示。
表1 章节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对应关系
内容 | 所在章节 | 融入案例 | 思政融入点 |
图像传感器 | 9.5 CCD器件 | 中医的诊断方法-望的技术推广 |
|
气体传感器 | 10.1电化学传感器 | 中医的诊断方法-闻的技术推广 | |
驻极体电容传感器 | 4.4 电容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 中医的诊断方法-问的技术推广 | |
中医脉象图仪 | 3.4电阻式传感器的医学应用 | 中医的诊断方法-切的技术推广 |
一、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立足于立德树人,遵循OBE理念,旨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有效结合,落实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CCD器件进行图像的提取;能够根据气体传感器的特点正确应用各种类型的气体传感器;能够说出驻极体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正确应用于语音提取中;能够正确分析中医脉象图仪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宏观上,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正确选择传感器;微观上,应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及工程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素质目标:以思政引领价值塑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自主创新精神、感恩家乡的地域情怀、热爱中华文明的爱国精神、关心民生关注时事的生活品质。
二、案例意义
通过中医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医诊断方法与传感器的结合,培养学生拓展思维和自立创新的精神;通过“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河南中医的地位,培养河南地域情怀,感恩家乡;通过中医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及我国“动态清零”“人民至上”的防疫政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民情、关注社会热点的品质。
由于西医的盛行,中医药发展缓慢。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以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等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本案例通过将传感器与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中医的传承和推广。案例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实施
通过巧妙的课程设计可以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实现无缝衔接,让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双闭环”的设计,专业知识从原理到案例应用,知识完整自成“闭环”;思政元素包括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形成一个系列,构成“闭环”。
(一)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教学遵循OBE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授课形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生物医学传感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用雨课堂+课堂云,构建课程资源,提前发布教学内容,管理课堂学习过程,布置作业,完成平时成绩的考核管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翻转课堂,形式多样,小组讨论,组长领学;随堂测试,成绩真实;小组路演,取长补短。
本案例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升华,将课程思政注入教学活动全过程,教学过程实施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实施过程
(二)思政元素引入
本案例思政元素内容自成“闭环”,思政建设效果更佳。将传感器与“望闻问切”结合,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精粹的传承和推广。
1.CCD图像传感器与中医诊断方法—“望”
在讲CCD图像传感器时,先通过摄像头监控的实例说明CCD在监控中的作用,再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讲解图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像传感器是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然后引入思政内容--中医中“望”的含义:望,指观气色,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比如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等等,这项大量的工作就可以交给视频系统,通过CCD图像传感器获取图像,然后进行图像处理获取特征值,进而做出判断。思政元素与CCD专业知识的融合如图4所示。
图4 思政元素与CCD专业知识的融合
2.气体传感器与中医诊断方法—“闻”
在讲气体传感器时,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气体检测的重要性。然后讲解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气体传感器种类很多,举例讲解交警查酒驾时用到的酒精传感器的工作过程、煤气中毒中一氧化碳传感器的工作过程等。然后引入思政内容--中医中“闻”的含义:闻,指听声息,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其中嗅气味可以通过气体传感器实现,分辨气体的种类、浓度及流量等。声音可以通过声音传感器获取,比如听音器等。
3.驻极体电容传感器与中医诊断方法—“问”
在讲驻极体电容传感器时,通过日常常接触的事物,如手机屏幕、指纹打卡机等,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讲解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通过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驻极体电容传感器是声音提取的传感器,比如助听器,其工作原理图如图5所示,采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先进行模仿,然后再进行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引入思政内容--中医中“问”的含义:问,指询问症状,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可以通过驻极体电容传感器制成的声音传感器进行声音的提取,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进行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获得病人病情。
图5 助听器工作原理图
4.中医脉象图仪与中医诊断方法—“切”
在讲电阻式传感器时,其中中医脉象图仪是其典型的医学应用,用于获取患者的脉搏信号。讲解中医脉象图仪的原理是电阻式传感器,应用脉搏测量技术,模拟中医传统切脉方法,将脉搏传感器置于桡动脉的寸关尺各部位,再施于不同的压力,记录不同压力下脉搏的特征。其中原理图的讲解时,采用学生先自行理解,然后随机点名学生进行讲解,最后老师补充讲解的方式进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且内容掌握能加牢固。引入思政内容--中医中“切”的含义:切,指摸脉象,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桡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中医脉象图仪记录患者的脉象变化,进而了解病情。电阻式传感器的思政元素融入点如图6所示。
图6 电阻式传感器的思政元素融入点
通过以上传感器与中医中“望闻问切”的结合,对中医的传承和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历代名医辈出,战国名医扁鹊、三国神医华佗、唐代名医孙思邈等,皆长期在中原行医立说而享誉四方;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金元名医张从正、清代医学家吴其浚等医学泰斗,都出生成长于中原大地,中原地区中医药的发展如图7所示。通过对河南中医药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区域情怀,感恩家乡。
图7 中原地区中医药情况
当下新冠疫情肆虐,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坚持“动态清零”,坚持“人民至上”原则。
四、教学考核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通过教师评学、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更加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具体评价体系见表2。
表2 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类型 | 评价点 | 评价项目 | 评价内容 | 评价主体 |
形成性评价 | 课前雨课堂学习评价 | 雨课堂学习活跃度 | 雨课堂登录次数、视频观看数量和时长、课件阅读数量和时长 | 教师(课堂云后台可提供数据) |
讨论活跃度 | 讨论次数 | |||
讨论质量 | 独立见解数量 | |||
平台学习测试 | 正确率 | |||
课堂表现评价 | 课堂讨论 | 参与次数,解决问题次数、思辨力 | 学生 | |
小组协作 | 任务难度、完成度,配合度 | 教师,学生 | ||
课堂路演 | 表现力,知识讲解正确率 | 教师,学生 | ||
课后实践评价 | 成果展示效果 | 参与度,完整度,创新性 | 教师,学生 | |
学科竞赛情况 | 参与度,获奖情况 | 教师,学生 | ||
终结性评价 | 期末评价 | 课程考试 | 考试成绩 | 教师 |
本案例将课程思政也纳入到考核评价中,其中在课堂互动及讨论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话题,比如身边的传感器、疫情中可以采用什么传感器进行检测、声音信号的提取方法等,让学生能够时常关注生活,针对疫情能够进行思考发挥所长,并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
五、案例总结与反思
本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讨论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翻转课堂,小组互动等方式,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通过案例及问题引导,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效果,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文化传承、家国情怀、感恩家乡、疫情防控等方面。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思政元素的选取还不够贴近生活,教学内容与思政的融合还略显生硬,思政熏陶的过程还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思政内容的讲授缺少温度,思政内容的考核方式还不够成熟等等。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当中,并不是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的罗列拼凑,需要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配合贴切的思政元素,主讲教师的正确引导,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因此,思政课程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寻找专业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深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2.健全思政元素体系,达到系统思政培养的目的;3.健全思政考核形式,形成可操作的评价系统。
我与教育共成长
贾磊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身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大学教师是本科教育的“施工人”,是要把“基石和德政工程”一点一点“盖起来”和压实的“建筑工人”,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本科阶段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我自2015年7月来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当时的我对大学教师的工作既懵懂恐慌,又莫名其妙的感觉轻松愉快,认为比之前的工作要轻松简单,认为只要备备课,就可以愉快地度过。当我开始上课,走上讲台,自以为的潇洒,挥斥方遒,顷刻间变的局促、尴尬,紧张的汗水更让自己羞愧难当。可以说,那时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是不合格的,不仅专业水平还是人文素养,感到自己就是个干涸的罗布泊。经历过这样不堪的“事故”,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要讲的课,所涉及的每一个专业知识学到底,讲到清楚,讲到有理有据,通俗易懂。这个过程挺艰辛,而且是持续到老的一个过程,我所讲的课程都是与电子技术相关,如今的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尽管没有变动,但其应用是日新月异,甚至有些技术,学生比我们老师还要学习的更快,懂的更多。这让我深感焦虑,有段时间难以入眠,既有面对更新迭代的专业知识无力感,也有面对学生的惭愧。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是源自于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自信和实力的缺失。唯有持续的学习,对知识宽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才不枉教师的职责与担当。
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迭代,日益翻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教师的一门“必修课”,从线下到线上,从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到专业的教学软件“雨课堂”等等智慧教育环境的逐步建立,有的时候甚至感觉是这个时代不断促使着我们去进步,无论是“翻转课堂”“对分课堂”“PBL”等教学理念的日益兴起,甚至到普遍应用,如果我们仅仅是停留在原地,那就是一种保守,就是对自己和学生的不负责。无论是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现在的我都将乐观的汲取“营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作为教师,更是要有润物细无声,于点点滴滴处学习,坚守岗位的本心。尽管有各种新技术和新理念,切不可急躁应用于课堂中,更不要急于求成。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忘教育的初心,方可正确引导学生。现如今国际国内信息繁杂,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接受各种信息,我们必须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学生们课下交谈,遇到过焦虑的学生们,有对老师们的不理解,也有对自己专业的茫然无措,身为教师,是要耐着性子听学生们倾诉的,同时我们要发现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切不可一味地情绪化,片面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积极地去面对问题,俯下身子,以身作则。
强化价值引导,不仅是思政课的事,更是所有课程、全体教师的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请各位领导与同仁原谅我的笨拙与缓慢,我将用此生珍惜人民教师这份荣光,爱惜这份职业,成长到蜡炬成灰这一刻,也感谢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进步与成熟。愿与教育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