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年”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示(一)

时间:2022-12-19   浏览:25

活动主旨:

贯彻落实《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2年工作要点》、《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要求,推动我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鼓励青年教师在学院相关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分享:

一等奖:

《科技托起强国梦 扎根三全铸“金师”》——熊玮

二等奖:

《新医科视域下基于“教、学、做、创”一体四结合的开放型教学模式研究》——吴贝贝

《基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教学证赛训创”教学模式构建》——王欣

作者简介:

熊玮,男,助教。201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计算机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计算机、金融等。个人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6项,其中省重点项目3项;发表论文1篇,参编教材2本,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研方面获得中国医药协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新乡市优秀调研课题二等奖,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二等奖等等;个人获校2022年度优秀教师、第十三届教育信息化大赛二等奖、2022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医工院课程思政竞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个人指导的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河南省银奖1项、三等奖3项。

育人箴言: 细节决定成败,思路决定人生,在我的帮助下,愿你能够不负韶华,勇往直前,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



吴贝贝,女,硕士,讲师,校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20166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67月至今,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智能医学工程学院担任教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教育技术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以第1发明人身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8项,撰写学术著作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5项,获得地厅级结项成果一等奖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并参与多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在院期间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22项,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同时多次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育人箴言:要做孩子的老师,先做孩子的朋友。



王欣,女,硕士,助教,中共党员,大数据系统运维工程师技术水平。主要从事智能医学、教育技术等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教改论文2篇,主持教改项目1项,科研项目3项,并参与多项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材编写工作,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师,校级教育教学信息化二等奖,校级思政样板课三等奖,河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



作品展示:

科技拖起强国梦  扎根三全铸“金师”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这个里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时光,也在教师这个平凡而艰巨的岗位上走过了两年。在此期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亦有挫折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幸福和自豪正如吴岩司长在讲话中强调的那样,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国家要锻造中国“金师”,此刻我也深深的下定决心,一定要扎根三全,努力奋斗,成为三全的“金师”。

我的爷爷曾是一名老教授,他那一丝不苟的态度、谆谆教诲的耐心以及坚持不懈的恒心,使我耳濡目染,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我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两年前,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多年的职场经验,我成功的通过应聘,走入校园,成为了三全学院的一员。在接到入职通知那一刻,我在心里,由衷的感谢这个大家庭,给我实现梦想的机会。没有小说里的那种天真烂漫,没有童话里的玩世不恭,有的是立刻投入工作的紧张,与踏踏实实、积极进取的激情。

党的二十大强调,我们要重视校园科研发展,打造科技强国。欲国强,必先聚神凝魂,以科技助其万年久立。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欺凌,忍辱负重的中国,我们迎来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科技领域,我国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多项技术被西方国家垄断,某些国家更是利用霸权,恶意“卡脖子”,妄图在科技上遏制我们、阻碍我们。在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我暗自发誓,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重视科研,推广科研,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同学们更上一层楼,为三全打造研究型大学添砖加瓦。

渐渐的,在工作中我发现,我接触的部分学生面向科创活动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导致虽然有很多科研竞赛,但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就算最后以书院为单位,分配科研任务指标,也只有少数同学提交作品,而且态度还多以敷衍了事、完成任务为主。这也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为什么会这样呢?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告诉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学生其对于科研的认知,加强重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这一瞬间,我恍然大悟,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是由于各位同学对于科研究的认知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科研,不了解科研的重要性,更不晓得做科研对于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那兴趣自然就不高了。因此,我决定,从我做起,以提升认知为基础,以培养兴趣为辅助,以加强能力为基石,从根源上解决相关问题。

自此,我开始以更高更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潜心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先后建立科研项目指导群,邀请有兴趣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整理了科研项目时间表,分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并做好参赛准备;同时利用好自己学业导师的身份,专门组织同学们在班会中进行主题学习,全面提升对科研的了解,渐渐的,大家的科研热情越来越高。

今年4月份的一天,几位学生找到我,他们想组队参加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问我能不能当他们的指导老师。其实对于我来说,也是一脸懵。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竞赛的我,能行吗?说实话,当时我有点怀疑自己。但是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眼神,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决不能辜负学生的信任!

我开始暗下决心,从比赛规则开始,和学生们一起,一点一点的啃。每当5点钟下完课以后,大家就带着电脑来到医工楼,我们坐在一起,确定参赛作品,一起寻找大家努力的方向。缺乏相关的知识,我们就一起学习,没有相关的创意,大家就一起开动脑筋。从项目背景开始,大家彼此分工,有问题一起解决,饿了就用面包垫一垫,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再战,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我们的创意是利用大数据算法,去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雾霾的发生。我们从国家气象局的官网下载历史气候数据,然后编写程序去计算,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不断修正模型的参数。但是,模型计算的结果总是与实际情况差距比较大,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才50%,无论怎样修改,准去率都无法提升。渐渐的,大家开始丧失信心了,看着大家那疲惫不堪的眼神,来,越困难,咱们越努力,老师陪着你们一起,大家迎难而上!

就这样,我们奋战到凌晨5点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由于之前选用的切比舍夫距离并不适合计算气候类数据,在更改为欧氏距离以后,势如破竹一般,模型的准确率提升到了95%以上,到这里,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望着窗外金色的阳光,看着大家的眼神从失望至极到渐渐充满了光亮,我深深的被大家感动到了,只要有这股气在,我们一定能够成功!

在后来的评审中,我们的三组参赛队伍全部获奖。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终于尽到了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大家在一起奋斗的点点滴滴中,我的收获很大,我成功了!

一转眼,我加入三全这个大家庭已经两年了,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到自己不平凡的责任。中国正等待着新一轮的“人才崛起”。只有国家的强盛,才有我们民族的强大,才有大家幸福的未来,我们要有“天下兴衰,你我有责”的责任感。国家需要我们来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新一代,来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

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竭尽全力,成长为三全的梁和柱。如果这一切是梦,那么我希望这个梦永远不要醒来,就这样一路幸福的走下去,一直甜蜜下去,直到永远!


新医科视域下基于“教、学、做、创”一体四结合开放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医学高等院校新医科理念的提出,企业、行业等机构对医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本文以新医科视域医学等院校育人现状为切入点,基于现有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体四结合”教学模式该模式融合线上线下、VR场景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等措施,实现多元融合贯通同时,在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考核方式中融合相同领域的不同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开放环境教育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按照“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教学和竞赛指导课程—顶岗实习课程”进行课程集群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环境建设中,将实验课与理论课授课教室合为一体,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智慧教室,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此同时也避免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讲解;在教学考核方式中,增加“创新学分”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挖掘,发挥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以期为未来医学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开放教育;课程群;一体四结合;教、学、做、创;智慧教室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及医院对医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2018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要求学生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2006年,教育部对“教、学、做、创”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管理下的医学院校教学模式还处于传统的普通教学阶段各学科之间存在互不融合、互不协调、教学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偏少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做好新医科建设,如何在新医科建设下与学校特色融合,如何激发学校和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开放教育

开放教育是指教育领域的数据开放,是指将教育领域内(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不涉及个人隐私、部门机密和国家安全的教育相关数据通过开放接口或开放平台(门户网站)等形式对外合理、规范化公开,以实现教育的创新应用与价值增值,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开放教育的典型特点就是开放的空间、开放的课程、开放的资源运用[2-3]

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围绕一门学科或某一主题,将与该学科或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的知识、方法、问题等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形成的课程系统,其本质是将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要素、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4]

一体四结合

一体四结合是指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本文中“一体”指以“教、学、做、创”为一体;“四结合”指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分组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践与校外实地实践相结合四种结合方式。

三、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的对“一体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实施,本文在深入分析医学院校各专业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实践范例,其实施方案包括:

优化课程设置,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新医科教育思想为基础,以医工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融合,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信息化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实现跨学科课程融合,按照“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教学与竞赛指导课程-顶岗实习课程”进行课程集群建设[5],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1 医工专业课程群体系架构

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的实际开展情况,按照医工专业课程群体系架构将所学课程模块划分为医学影像工程应用、医用电子分析与维护以及医学仪器应用与开发三个方向,具体划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医工学生所必备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2.搭建“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医工专业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可以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如电路、模拟电子基础、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

3.构建“核心课程”平台:依据医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岗位,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重点开设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单片机等专业核心课程平台的建设,推进“教、学、做、创”合为一体;

4.构建“专业拓展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开设可供医工专业学生交叉互选的专业拓展和实践教学课程群,如数字化医疗仪器开发实训、医学影像仪器实训、单片机实训、医学仪器原理实训等,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5.构建“顶岗实习课程群”平台: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结合不同企业的需求,共同编制适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教材、讲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地实习课程群。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智慧教室

要实现“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必须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为了更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避免理论与实验课程的重复讲解,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有目的地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智慧教室[6]。比如以医学仪器相关课程为例,把原有的心电图机、脑电图机、X线机、超声等设备、医疗仪器内部结构挂图以及设备模型转移到一体化智慧教室,实现实物教学。根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不同学习领域,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教”的过程: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教学,校内教师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教”,使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通过“校企互聘共用”、制定教师入职标准和实施考核激励机制等途径,建成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2.“学”的过程:理论知识的创新型学习,线上线下“双线”学习,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践“双面”兼顾,真实体验实践环境与岗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学思结合,反馈学习,达到高效率优质学习的目的;

 3.“做”的过程:以企业真实项目的“做”为出发点,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园与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及企业真实岗位实践基地“零距离”匹配,使学生在真实环境岗位上“做”,使认知与实践相辅相成;

 4.“创”的过程:在开放教育数据下,人才培养模式之“创”的教育必须紧密融入课程体系,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课外“创新学分”制度,学生可以采取自主选择课内课外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双创技能竞赛,或参与双导师的科研项目,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 “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在一体化智慧教室里融合“教、学、做、创”四个过程,可以将多媒体设备、活动教具、计算机网络、仿真软件等综合运用,使以前在课堂上很难讲明白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三以课程群为基础,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

良好的教学流程是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医学工程专业课程特点,紧扣“一体四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计划岗位能力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三者有机结合,增加“项目课程体系→工学项目模块设计”的教学过程,具体教学创新方法与手段如图3所示:

3 教学创新方法与手段

依据课堂、课中和课后要求,同时结合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分组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分岗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践与校外实地实践相结合”的递近式实践教学体系[9],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设施设备等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最终实现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为目标[7-8]

(四)以开放教育为基础,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做、创”教学过程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的是该方式是以开放教育为基础,将学生放在主导的地位,这就需要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对医工专业教师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双师型建设的质量:

1.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了解现代医工类课程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教育手段和机制等,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积极与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和学习,不断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从理论知识上武装自己。

2.参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参与实训实践的学习,进行寒暑假挂职锻炼,同时给予教师激励措施,让教师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努力增强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疗企业及机构的专业创新团队的建设,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工作,在校企合作单位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及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做好实习指导。

3.建立“教、学、做、创”师资培训基地

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时,对校园培训基地进行建设,从企业生产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拔专业课程教师,每个专业至少应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和锻炼的基地,同时加强学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四、结束语

本文以医学工程类专业改革为实践范例,“教、学、做、创”为核心,对学生的课程群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考核方式进行了整合与改进,建立了符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线上教学资源课程群;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设了“教、学、做、创”一体化智慧教室;以课程群为基础,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优化;基于开放教育理念,对“一体四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推动了学科融合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陈敏, 余胜泉.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开放共享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教学为例[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2): 49-59.

[3]韩春霞. 基于产学合作平台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应用[J]. 计算机教育, 2021, (1): 57-61.

[4]王志刚. 面向课程群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DB/OL].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com/

[6]彭康华. 现代学徒制下“三位四体五融合”的“教、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工程教育, 2020, (24): 212-214.

[7]刘斌.“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在“软件测试技术”中的探索[J]. 无线互联网科技, 2021, (2): 137-138.

[8]周益民, 田玲, 陈文宇. 人工智能专业体系建设探索[J]. 高教学刊, 2020, (16): 92-96.

[9]张俊义, 宋莹, 薛新巧.“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课程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1, (05): 102-106.


基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教学证赛训创”教学模式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一共15个部分,其中5部分,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着重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第二、要在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上下功夫。

第三、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方式上下功夫。

第四、要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上下功夫。

第五、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下功夫。

第六、要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下功夫。

基于此,我们要树立开放思维和前沿意识,推动教学模式转型升级。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越来越需要综合性、创新性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全方位改造教育生态,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教学证赛训创”就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载体,教师要在“教学证赛训创”中全面贯通科教兴国战略思维,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及相关知识进教学、进证赛、进训创,建立高等教育与数字化时代的对接对话机制,大力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所设计的基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教学证赛训创”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 基于“教育数字化”的“教学证赛训创”教学模式


1.教师“教”学能力转型

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去取代传统教学,探究互动零距离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用无纸化技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时代,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转型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1 教师“教”学能力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教师能力

重建智能增强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思维能力、数字化授课能力,实现由一元授课能力到多元知识及技术能力的转型

教学创新

加强教学创新团队的培育、评选和考核,推进模块化教学、协作式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推动教师教学从单打独斗向结构化、团队化分工协作转型

双师型”培育

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

建立以高端人才引领、存量师资激活、新生力量增效、兼职教师添色的师资队伍新格局

2.学生自“学”资源转型

依托数字化工具,通过线上平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把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资料、参考书目等教学材料上传到线上平台,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学生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数字化学习的衍伸,学生自“学”资源转型需要全面提升教学资源库的数字化水平,具体如表2所示。

2 学生自“学”资源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资源库容量

制定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并以专业群为架构进行统筹设计,做到公共资源在群内共享

数字化水平

除文本类、演示文稿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等资源外,着重提升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等资源的占比

数字化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梳理知识图谱,以知识图谱为基础建设支撑标准化教学的课程资源,并开发一批数字化教材

3.通过考“证”就业转型

在目前的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中,理论教学、专业竞赛、实习实训与职业资格认证在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设计“证”为学生就业储备未来竞争力,实现学生的就业转型具体如表3所示。

3 通过考“证”就业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岗位调研

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用人岗位进行跟踪调研,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提炼出专业对应的培育指标,依据提炼出的培育指标,结合项目化案例教学,将课程教学与技能与知识学习进行课堂融合

课程改革

深化专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教育

专业提升

加强专业领域的内涵提升,全面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高素质专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专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边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标准

迭代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适应智能时代要求的知识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4.以“赛”促学兴趣转型

技能大赛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都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各级各类大赛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适合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围绕技能比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教师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以“赛”促学兴趣转型,具体如表4所示。

4 以“赛”促学兴趣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学科交叉

学校应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组队,促进各学科知识技能的交叉融合

行业对标

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推动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与融合,促使院校教师关注行业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自觉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也推动行业企业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赛教相长

以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为牵引,以大赛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大赛,实现赛教相长

5.推动实“训”教学转型

 “训”是指各个专业所开展的实习实训,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实训是联结理论与实际、学校与企业的重要方式。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动态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友合作,搭建多方联动的实训平台,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无缝衔接,推动实“训”教学转型,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具体如表5所示。

5 推动实“训”教学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教学体系

优化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训、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实训基地

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实训教学

智能实训室

开发实训室贵重设备物联共享平台、通用设备流转信息发布平台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促进专业各类实训资源精细化管理和集约高效利用

6.双“创”教育成效转型

创业创新教育是影响与引导学生具有创业创新意识与行为的教育,最后落脚在受教者“是否愿意创业创新”和“应该如何创业创新”上,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注入可持续性创业创新理念和创业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能量,形成创业创新教育的价值体系,指导学生实现所追求的价值。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而我们的双“创”教育也要实现成效转型,具体如表6所示。

6 双“创”教育成效转型路径

维度

路径

素质教育

学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践能力

通过组织、教学、师资、服务、项目、孵化“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和“学习课题化、课题项目化、项目产品化,对接产业、融入专业、贯穿学业、引领创业、促进就业”的“三化五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校政企三方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实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和挖掘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使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